高利润早已是现金贷公开的秘密,而“收头息”则是利润贡献的中坚力量。
现金贷的赚钱效应,从趣店暴增的利润中可见一斑。2016年趣店净赚5.77亿元,一改2015年巨亏2.33亿元的窘境;今年上半年,趣店净利润高达9.74亿元,与去年同期的1.22亿相比,骤增698%。
在某互联网金融平台负责人赵诚(化名)看来,现金贷的高利润,很大程度上源自其特有的高息模式。如今,多地金融监管部门相继要求当地现金贷平台不得“收头息”,其真实运营风险正逐步显现。
高利润秘密
记者了解到,当前国内现金贷业务主要分成三种形式:一是微额短期现金贷,即借款额不超过2000元,借款期限不超过14天;二是小额分期业务,主要是指借款额在1-2万元以内的分期还款业务;三是借款周期在1-3年,借款额超过3-4万元的大额现金贷业务。
“这些业务都很赚钱,当前出现运营亏损的现金贷平台屈指可数。”赵诚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透露。这背后,离不开现金贷“收头息”的业务红利。
所谓“收头息”,就是平台将借款额交给借款人前,先以收取逾期风险备付金、服务费、首期利息等名义抽走部分借款额。比如借款人借款10000元,实际到手只有8500元,另外1500元被平台以上述名义提前收取。
“当前部分现金贷平台收取的头息金额,约占借款额的15%。”一家现金贷平台负责人透露,在借款总额按季度保持环比增长30%-40%的情况下,即便行业坏账率达到7%,他所在的平台每季度依然能实现约7000万元净利润(扣除坏账损失之后)。
然而,随着多地金融监管部门加大现金贷业务监管力度,要求当地平台取消“收头息”模式,现金贷业务能否延续高利润增速趋势,正被打上重重的问号。
“一些现金贷平台收头息模式的利润贡献度超过60%,一旦他们不得收取头息,其利润下滑速度可能很明显。”赵诚直言。
一位正在运作海外上市的互联网金融平台创始人也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,海外长期投资机构未必看好收头息的商业模式,一方面欧美类似于现金贷的业务不存在收头息行为,这种做法多少显得“不可思议”;另一方面收头息模式很难具有持续性。
不过,涉足现金贷的互金平台在海外上市路演期间,总能找到说服投资者接受该业务模式的理由,比如中国借款人征信记录不够健全,只能通过收头息降低信贷风险等。而高利润增速,正是海外对冲基金青睐此类平台的重要原因。
赵诚认为,当前部分现金贷平台争相海外上市,是打算赶在从严监管政策全面出台前,依靠高利润神话实现上市并募集大量资金,即便未来在监管压力下渐行渐难,他们也拥有充足资金推动业务转型,成为行业洗牌的“幸存者”。
但记者多方了解到,尽管多地金融监管部门出台相关政策,但个别平台找到了变相收取的方式,即开通代扣。具体而言,当借款人提交10000元借款需求时,平台通过风控审核,会将10000元借款划入借款人账户,当借款人要取款,平台会通过技术手段先代扣掉服务费等费用,再解冻剩余款项(可能只有8500元),从而变相收取头息。还有一种方法是,将原本的“头息”改为购买保险产品,再从中收取中介佣金。
“地方金融监管部门已经注意到这个灰色操作问题,正加强监管,目前敢这么操作的平台不多。”赵诚透露。
真实的盈亏平衡账
而一旦现金贷告别“收头息”红利期,其真实运营风险将加速暴露。
一位微额短期现金贷平台负责人给记者算了一笔账,一个现金贷平台拿出10万元本金,借给100人(每人借1000元,约定7天后还款1050元/人),假设最终只有95人还款(即坏账率5%),平台实际收到的本金利息是9.975万元,即出现业务亏损。
同理,若这个现金贷平台拿出10万元本金,借给100人(每人借1000元,约定14天后还款1100元/人),假设最终只有90人还款(即坏账率10%),平台实际收到的本金利息为9.9万元,同样陷入业务亏损。
“所以,借款量与坏账率两个财务指标显得尤其重要,它决定了现金贷业务在告别‘收头息’模式后,能否实现可持续发展。”上述现金贷平台负责人直言。目前,“收头息”模式所创造的巨额收入,恰恰让平台忽视对坏账风险的管理,驱使他们更关注借款量增加额,并采取各种营销手段提高存量客户复投率和吸引更多新用户,从而创造更高利润增速。
“现金贷平台的坏账风险将很快水落石出。”赵诚直言,他所在的现金贷平台内部做过风险压力测试,只有将坏账率控制在5%以内,才能确保平台的现金贷业务实现借款规模与利润的良性增长。
记者从多位现金贷平台人士处了解到,不同类型现金贷的风控侧重点也各不相同。比如微额短期现金贷面向快递员、送餐员、司机、厨师、理发师、房地产经纪人等蓝领群体,主要关注他们的收入稳定性与还款能力,欺诈风险相对较低;大额现金贷业务与小额分期业务,更需要聚焦欺诈风险所引发的坏账压力管理。
“大额现金贷业务存在一个坏账黑洞,当坏账率突破某个临界点时(比如7%),很可能一下子跳涨至15%-17%。原因是风控模型出现了反欺诈漏洞,可能被欺诈者有机可乘。”赵诚透露。